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随着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建筑人才已成为我国行业发展的中流砥柱,原有的职教人才培养模式已远远不适应社会快速变化的用人需求。改革教学内容,更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合现代企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当代职教人面临的紧迫问题 。值此职业教育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职业教育学校都在思索如何找到职教改革的切入点。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要求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改革招生和教学模式,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存”,成为一个全面发展适应社会应用及时代发展需求的人。
一、指导思想
1.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综合素质训练为主线”的人才培养质量的课程教学改革理念。
2. 推动“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以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改革的为指导思想。
二、教学改革目标
1.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推进项目教学、任务教学、案例教学、仿真教学、岗位教学等教学模式。
2.调整不适应我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教学内容,着力推进课程内容更新和课程开发,参与校本或国家规划教材的编写。
3.调整原有单一的教学评价模式,着力推进“过程考核+综合考核+实践能力考核”的教学评价办法和推进“学校评价+行业企业评价+社会评价”的多元评价模式。
三、课程改革内容及实施办法
(一)优化各专业教学实施方案
专业教学实施方案的设置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把课程的学科性变为职业性,要站在市场的角度,以学生获得职业能力、获得市场竞争力为目标来审视教学实施方案。基本要求如下:
1、各专业培养目标与岗位任务能力定位及其相应的课程结构要满足当前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以就业为导向,根据职业岗位所需能力与素质,提炼、整合形成专业课程;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实践课程的具体实施等方面进行研究,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3、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观,注重学生3种能力的培养。
(1)任务本位能力即操作技能;
(2)一般素质,能适应生活及处理事情的能力;
(3)整合的能力观即为综合素质,包括以上两点。
在突出操作技能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提高和可持续发展。
4、对现行使用教材进行筛选,优先采用近年来课改中涌现出的优质教材。
(二)加大校本教材开发力度(在教务处领导下由各专业教研组长组织实施)
开发与课改相适应的校本教材,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也是当前学校发展与教师成长的现实需要和迫切要求。学校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材的编写,鼓励教师与其它院校教师合作编写教材,鼓励教师编写有特色、高质量的校本教材,鼓励教师结合课程改革需要编写所需讲义。
1.指导思想
根据学校制定的各专业教学实施方案要求,结合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和学校现有的教学设施和设备,按照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工作程序或工作项目,编写与职业岗位实际相适应的专业教材。
2、组织机构
为加强实验工作的领导与管理,学校成立课程改革领导小组。该小组由校领导、骨干教师组成,负责本校课改工作的组织、管理与实施。
组 长:张永鸿
副组长:洪林 魏祥群
组 员:彭远斌、宋锡洪、罗树彬、张雪、吴有树、所有教研(专业)组长、部分骨干教师领导我校校本教材的开发工作。
3、校本教材编写要求
(1)校本教材的编写要联系学生实际情况,结合任课教师特点和我校的实训实验设施来编写。
(2)突出知识的应用性。降低理论难度,强调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性和实践性,适度引入新知识、新方法、新工艺和新技术,满足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
(3)加强技能训练单元,体现职业特点。将实验、技能模块与理论内容有机整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做中学,做中教”,设计好实际动手操作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相关知识,树立职业意识。
(4)教师所编写的校本教材通过一经审定,学校将给予奖励。
(三)优化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价
改革原有的课程体系结构,必然要配套以相适应的教学方式与学习过程,原有以知识点讲授形式的教学模式要加以改革。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适合中职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
1、对文化课、理论课知识掌握以“够用、适度”为原则,按课程要求,取舍现有教材,优化课程内容和教学顺序,补充新的资料。除了一些文本资料外,还可以用实物、课件、影像等资料,建立资源库。
2、加大行为导向课程模式的比例,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特色,综合采用“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方法,用“建构主义”理论实施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导向组织作用,并作为一个发现者和中介者参与,学生在问题解决中自主学习,从而培养学生探究与创新的能力。
3、加大实训课的比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应用为主线,理论联系实际应用,体现新技术、新工艺,满足学生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
4、建立新的学生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我校主要以书面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依据,近年来虽然增加了实训操作能力的考核,但总体来说,对学生的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对于职业教育,即使学生操作技能不是很好,但如果一般素质培养良好,同样也能适应社会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在评价职教学生时,要加以多方面综合考量与评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其它优点进行肯定,正确的评价和引导学生,在学科成绩认定上以多方式来综合,如考核、竞赛、作品、实习、态度等。
(四)稳定教师队伍,打造“双师型”教师和骨干教师群体。
教师是课改的推动者也是执行者,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课改成功的关键。
1、继续以教工团支部为载体,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做好教师帮扶活动,安排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的老教师进行“传、帮、带”工作,如指导教案的书写、备课的方法、讲授的方法以及文献查询充实授课内容等。通过老教师对年轻教师业务上的指导,使一批年轻的教师健康成长并提高教学质量。
2、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和一切教师外派培训的机会,选派专业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专业培训,以开阔其眼界,丰富其知识,提高其能力。
3、每学期开展一次校本培训、开展一次教师教学技能比武活动、上一次公开课,每学期安排青年教师进行课程轮换,安排老教师对其课堂教学和实验操作教学进行指导;由各教研组、专业部负责每月开展一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研活动,促进全体专业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
4、每年利用寒暑假选送2-3名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企业实践活动,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鼓励教师参加各种技能培训、继续教育、自学等,以多种形式、多种途径促进教师队伍的成长。
5、每学期开展一次校本培训、开展一次教师教学技能比武活动、上一次公开课,每学期安排青年教师进行课程轮换,安排老教师对其课堂教学和实验操作教学进行指导;由教研组、专业部负责每月开展一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研活动,促进全体专业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
6、走进高校、企业,面向社会高起点、高要求地选拔引进具有较强专业知识、懂教育理论和丰富实践经历的优秀人才,打造合理的专业教师队伍。
四、课改的评价与考核:
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作用,它是课程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
(1)学生评价。淡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自信心、兴趣等方面。在期末考试的内容、形式和方化评价的选拔功能,发挥评价的激励与促进发展功能。通过学生档案袋、平时观察、访谈等多种方法,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在评价内容上,既重视知识与技能的评价,也关注学法上作改进。采用书面考查与开放性考查(开卷、口试、动手操作、调查实践、情境体验等)相结合的方法,并探索允许学生有两次或两次以上考试机会,以好的一次作为学生的成绩的评价方式。在评价主体上,改变单一由教师评价的状况,把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相结合,使评价更为民主、客观。
(2)教师评价。摒弃传统的师评模式,用新课程理念评价教师。评价与考核教师教学工作时,主要观其课程改革实验中的态度、实践、创新、成效。在评价教师的备课、上课、辅导、科研时,把教师新课程理念的体现放在首位。评价中,注意教师个体差异;注重专业和个性发展。
(3)严格各教研时间,保证教研实施。
为了确保教科研活动落到实处,学校从周一到周五,明确各教研组的活动时间,活动形式是可以是听课、评课、专题讨论等。
(4)完善奖励机制。
为了激励教师参加教科研活动的积极性,每学年对获奖的优质课、案例、论文、竞赛辅导等方面严格按学校制定的奖惩规定兑现。 教师教科研成绩与年度考核、评先、晋级挂钩。
各位领导,我校建筑施工专业的课程改革工作与兄弟学校相比,起步晚,经验少,在课改这块天地上,还有很大的需努力的空间,今后,我们一定虚心向兄弟学校学习,使我校课程改革工作蓬勃开展,直至全面成功。